精美輓聯,代客書寫,工廠直營,顏色款式齊全,歡迎洽詢。04-26331613
輓幛和挽幅,是用以為悼念死者而撰寫的一種區別於輓聯的挽書,是一種哀悼的禮品,被用來懸掛於死者的家庭、靈堂、追悼會或向遺體告別的場所等。
1. 輓幛
輓幛多是獨立成幅的,也稱"禮幛"。輓幛通常用整幅綢布作成,也有用紙糊裝裱成軸的,稱為"禮軸"。為了便於懸掛,輓幛一般為豎式,上面的文字為直寫。
2. 挽幅
挽幅,也是挽書的一種,它與輓幛的不同在於挽幅多是橫掛的,輓幛則都是豎掛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為橫寫。
輓幛、挽幅的題辭不拘形式、不限字數,有只寫一個"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為多。輓幛、挽幅用語可用固定的詞語,也可以自己撰寫合適的詞句,但應注意輓幛、挽幅屬哀悼送禮之用,在文字措辭上,要直抒胸臆、真摯凝煉,頌揚而不過褒、哀痛而不淒慘,應具有褒揚悼念之意。
3. 輓幛、挽幅的製作
輓幛、挽幅的製作沒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製宜;字體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決定;白字黑紙或黑字白紙,也可以布代紙。輓幛是豎掛直寫方式,文字必須從右向左分三部分書寫;挽幅是橫掛橫寫方式,文字則應從上而下分三部分書寫。
例: 輓幛實例 挽幅實例
第一部分,面向輓幛右手邊(挽幅上頂邊)頂頭寫上死者的姓名加頌詞(亦稱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間寫上祭悼語,祭悼語一般不要超過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輓幛左手邊(挽幅底邊)頂尾寫上送輓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稱呼和時間。
挽帶
挽帶,也有叫"花圈輓聯",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獻花圈、花籃時撰寫的聯語。挽帶也由上半聯和下半聯組成。在實際應用中,挽帶的寫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書寫時要慎重選擇挽語的用詞,尤其是上半聯,對死者頌詞稱呼不能搞錯,因人用詞,恰如其分。上半聯、下半聯的寫法因用詞的不同而多種多樣,常用的上半聯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聯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獻"格等。
挽帶的長短、寬窄要視花圈、花籃的大小裁剪,挽帶的下端要剪出二個尖角,掛在花圈、花籃上呈八字型。書寫挽帶的字體可以是行書,也可以是楷書,但必須是同一種字體,通常是白底黑字。在書寫格式上,一般下半聯的第一個字要比上半聯的第一個字低1-2個字的位置。
例: 友××× 敬 挽
沉痛悼念 ××× 同志
學生 ××× 拜 挽
×× 恩 師 千 古
鄰里××× 哀 挽
悼念××× 仙 逝
女兒 ××× 泣 挽
敬愛的 爸 爸 安息吧
哀祭文是專門用于治喪過程中的應用類文體。雖然內容單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寫作上和形製上卻有較高的要求,不能馬虎敷衍。
輓聯
輓聯,是古時候輓歌的變體。輓歌是古時哀悼死者的喪歌。《晉書·禮志》中"魏漢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紼者輓歌。新禮以為輓歌出於漢武帝役人之勞歌,聲哀切,遂以為送終之禮"。古喪歌有《薤露》、《蒿里》兩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為輓歌"。
輓聯作為悼念死者的一種文體,是漢民族民間的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起初多以詩、詞、歌等韻文體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後漸漸形成一種對聯的形式來表達。歷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寫作輓聯,以寄哀思,但不用於歌唱。相傳在宋代就寫輓聯了。陸遊《老學庵筆記》載,趙元鎮(鼎)承相被謫朱崖,病亟,自書銘旌雲:"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現在的喪葬活動中,輓聯仍被普遍應用,成為喪家治喪時的必備之物。
1.輓聯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輓聯屬專用聯,是專為哀悼死者而寫的對聯。因此,寫輓聯不僅要求感情真摯,還要注意輓聯的寫作特徵。
(1)輓聯的時代性。輓聯是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載體。因此,隨時代的變遷,輓聯的內容也會起相應的變化,如:"寶瑟無聲弦柱絕,瑤臺有月鏡奩空",是舊時丈夫哀悼妻子的輓聯,用在現代夫悼妻就多了點陳腐氣。
(2)輓聯的針對性。做輓聯有很強的針對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業績,甚至此時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與場合。輓聯不能換用,也不能通用,這應該是輓聯的寫作靈魂。
即使是有些"通用聯語",其通用範圍也是非常有限的。&
2.輓聯的基本形式特點
輓聯是屬於對聯中的專用聯,因此,撰寫輓聯,一定要掌握對聯的本質特點和形式特點,這是寫好輓聯的關鍵。
(1)對聯的形式特點。一般的輓聯(對聯)是由兩句組成一聯,上句叫上半聯,下句叫下半聯。輓聯不管多麼長(有些長聯,上、下半聯是由十幾個字甚至幾十個字組成的),多麼短,總是由上半聯和下半聯組成,而且,上半聯和下半聯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顛倒。輓聯的長短要視懸掛場所而定,太長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觀,應大小適中、美觀大方。
(2)對偶的形式特點。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雙作對地排列組合。嚴格的輓聯,不但要求字數相等、句法相同,還要求詞性也一樣,對仗非常工整。
例:
雨中竹葉含珠淚,雪裡梅花戴素冠。
聯中"雨"對"雪"、"竹葉"對"梅花"、"淚"對"冠"是名詞相對;"珠"對"素"是形容詞相對;"中"對"裡"是方位詞相對
現在撰寫輓聯,能做到字數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進一步還能做到詞性相對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強求,因詞損意,總是不好的。
(3)平仄相對的形式特點。對聯要求平仄相對,這是就聲調、節奏和韻律而講的。雖然對聯只有上下兩聯,和律詩中間的對偶句不同,不必很嚴格一定要押韻腳,但是,對聯必須注意分節奏、調平仄。好的輓聯概莫能外。
節奏本是樂曲結構的基本因素,是由音響運動的輕重緩急形成的。其中節拍的強弱或長短,要合乎一定的規律。節拍就是樂曲中的節奏序列,每一序列包含兩拍或三拍、四拍。所謂分節奏就是要求對聯不管是長聯還是短聯,朗讀起來要順口,有音樂節拍,可以詠唱。即使不念不聽,只是看,由於看的時候也是按照節奏進行的,就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愉悅感。因此,輓聯中的這種節奏感是很重要的,也是創作輓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要素。反之,長短、強弱各不相同,節拍錯亂,就不是對聯了。
撰寫輓聯的字數應多少是沒有一定程式的,多少長短各隨己願,但聯語及節奏的構成方法有許多,運用起來變化多端,重要的是音組等長、強弱等量、繁疏緩和、輕重抑揚鮮明,掌握住"兩兩相等"的原則,就可以組織聯語了。
調平仄是句講節拍、字調平仄,是對聯音樂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漢語有四種不同的聲調,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調,現代漢語沒有入聲字,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以平聲對其它聲調而言,就分為平聲和仄聲。古代以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現代以陰平、陽平為平聲,上、去聲為仄聲。古人做輓聯很講究平仄,用平用仄,平仄交錯;字有定聲,律有定格,形成了輓聯特有的藝術風格。現在做輓聯用字講平仄,上半聯和下半聯的相對字的聲調有絕對相反的,也有大體相反的。能做到嚴格相反而不損害內容當然好,做不到嚴格相反,做到大體相反也可以。用做律詩的方法硬去調聯語的平仄,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難做到。
3.輓聯的一般修辭手法
輓聯是用方塊漢字兩兩相對組成的整齊優美的聯語,是獨特的具有中國作風的文字樣式。一般的實用文體不要求有文學性,而輓聯卻不同,其文學性與實用性是合二為一的。古往今來,有不少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俱佳的輓聯作品得以流傳,其原因之一,就是十分講究聯語的修辭手法。
(1)鑲名。是把死者的名字鑲嵌在聯語中。鑲名格式有許多種,可以鑲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開姓名鑲在首尾。
例一:挽古龍
古道失神劍 龍爪留江湖
這是鶴頂格,把"古"、"龍"分鑲在句首。
例二:挽葉聖陶
天地永留聖著 泉臺亦復陶然
????????這是蜂腰格,將"聖"、"陶"分嵌在句中。
(2)用典。是在輓聯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間習俗或有出處的警語。輓聯用典,可以使聯語凝煉生動、意味雋永。
例一:康有為挽戊戌變法死難者:
殷幹酷刑,宋岳枉戮,臣本無恨,君亦何尤,當效正學先生,啟 口問成王安在?
漢室黨錮,晉代清談,振古無斯,於今為烈,恰如子胥相國,懸 睛看越寇飛來。
此聯用藉古諷今的手法,以比幹、岳飛之冤殺,寫六君子橫遭昏君慘害;以方孝孺問成王之典故,怒斥慈禧;以"漢室黨錮,晉代清談",寫清王朝的殘暴與腐敗;末尾以伍子胥懸頭國門的故事,抒發作者極其悲傷憤恨的心情。康有為的這副六典聯,內容複雜而豐富深刻,不是一般的直陳聯語所能比擬的。
聯語用典變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單用合用、可各隨己願,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澀,切忌堆砌"掉書袋"。
(3) 比喻。是用某些有相關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 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例一:挽周總理
心血操盡,革命偉業似巍巍泰山聳寰宇
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潤人心
此聯以泰山之高聳寰宇來比喻領袖革命偉業的高大,功垂千秋,又以甘露滋潤人心來比喻領袖的無產階級革命感情和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比喻恰當,讀來震撼人心,久久不能忘懷。
4.輓聯的製作方法
輓聯和對聯的書寫形式是一樣的,先書寫上半聯,再書寫下半聯,上、下半聯都要頂天立地書寫。字的大小,依聯幅的長短和聯語的多少而定。有些長幅聯語一列書不完,可分為兩列書寫,但第二列必須比第一列短出許多,象龍門一樣,又叫"龍門聯"。書寫"龍門聯"要注意的是上半聯必須從右到左書寫,右邊長左邊短;下半聯必須是從左到右書寫,左邊長右邊短。
書寫輓聯可以落上下款:上款落在上半聯,但不能和上半聯的第一個字平頭,而要低1至2個字;下款落在下半聯,但下款不能高於上款,一般也要比上款低1至2個字距離,如果是窮款(單款)書寫時還要低一些。當然,在特定的場合,也可以不落款。書寫輓聯的字體可以是正楷、行書、行草,也可以是隸書和篆書等,但以多數人能夠辨認為好。
輓聯可以寫在長幅白報紙上,也可以寫在長幅白布(絹)上。現在殯儀館又出現了一種比較高級的裝裱成軸的空白聯軸,供喪家選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